消失的钱包之份子钱
每年的国庆、年节小长假,都是各地新人扎堆结婚的日子,红红火火,好不热闹。然而,每场的新郎新娘总是独一无二的,底下坐着的宾客却不尽然。听说,2020最后的小长假,有网友竟然连着参加了八场婚礼,整个假期可以说不是在婚礼上,就是在赶往婚礼的路上。在此心疼这位网友“终将逝去的”假期和钱包一秒。说实话,在下光是想想要随的未知数目的份子钱就已经开始觉得无法呼(fu)吸了……说到随份子,不如今天就来聊一聊这个基本上与每个人息息相关、令部分人闻之色变(尤其我本人)的话题。随份子是中国民间的一种传统习俗。原本是“凑份子”的意思,以一种原始的互济互助的形式,帮助亲戚邻里度过一些金钱上的难关,在古代随的更多的是送实物。自清末民初始,送份子钱成为了上流社会举办喜事必不可少的项目,作为身份的一种彰显,有很多的礼节讲究。之后这一习俗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大规模流传起来,直到改革开放后,送份子钱作为祝福的形式再次为人们接受,融入了各地自己的习俗。新人结囍,众亲朋好友以礼贺之,表达诚挚而美好的祝愿,这原本是个充满温情的环节。但这份情义不知在哪个环节中悄悄变了质,厚重的情义开始用红包的厚薄甚至是手机上数字的大小来评估,甚至相互之间还要暗搓搓地攀比;带着不一样名头的酒席不断操办起来,带着不一样心情的份子随了出去。演化到现在,份子钱成为大家社交生活中常见的人情往来,从亲戚朋友到同事,从日常婚丧嫁娶到乔迁新居、满月升学,“种类”极多。很多人接到朋友的请柬,第一反应不是祝贺,而是发愁这次份子钱随多少才合适。从新闻报道中还常常能看到以此敛财的故事,份子钱似乎在逐渐丧失最初的意义。不过最近倒是出了一档新鲜事,在某场婚礼上,婚宴主人并没有真正收下宾客递来的红包,而是将其折一个角后还给宾客。这事儿让众多苦于和份子钱打交道的网友们拍手称快,希望“在全国推广支持。”这也容易理解——当随礼逐渐从原本的情义表达向以金钱来衡量关系的标准、维护面子的金光转变,情义变成了重负时,人们自然又开始重新思索它最初的意义。正如婚宴主人所说,举办婚宴更多的是希望邀请亲朋好友一起见证幸福,大家来了就已经是很给面子的事情。确实,随“礼”作为一种美好的祝愿和祝福,应该回归表达祝愿本身。希望有一天,“随份子”能回归本质,回归厚重的情义。
页:
[1]